防疫期间,主流媒体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,以“短视频”为内容展现形式,将防疫的各个关键瞬间和数据细节及时地传送到公众眼前,更以简洁、干练的文字代替播报的繁琐,让核心观点直戳人心,充分地保证了新闻资讯的时效性。 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三大央媒及全国各方媒体在抖音、微博、快手等“短视频”传播平台的发力拉近着“防疫”与公众进一步交互的距离,也使得主流媒体的“短视频”带起了一波波公众参与话题讨论的热潮。
值得注意的是“中国经济网”官方公众号也因热度再回榜首。 “处于疫情‘风暴’中心的武汉市民真实近况是怎样的?”
“面对疫情扩散,人们该如何预防和诊断?”
“在谣言肆虐的同时,每个人又该怎样与消极情绪自处?”……
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、有效性的信息传播,成为打赢这场战“疫”的关键。
在对疫情形势发展的跟踪报道中,主流媒体更是聚焦了时间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,为“短视频”注入了丝丝温情。 立命家国的军人、驰援坚守的医护、逆向行进的记者、日夜不歇的工人、八方来助的“爱心”……都成为了主流媒体“短视频”搭载的命题,让网友感慨着“平凡人的不平凡”。 不容置疑的是在那些海量互动与转发举动的背后,饱含着人们对家国情怀的认同。
作为继网站、微博、微信、公众号等新媒体科普之后最具活力的科普业态,防疫期间的“短视频”再露锋芒。2月2日,由自媒体“回形针”发布的科普短视频《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》刷爆网络,该视频详解了新冠病毒成因及传播机制,并提示诸多预防的误区。网友纷纷点赞:硬核又通俗!
日前,B站UP主Ele实验室在短视频《为什么现在不能出门?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》中用正态分布模拟展现了疫情传播与爆发的过程,也引发极大关注。
“短视频”以强有力的视听节奏冲击了知识传播和理解的壁垒。这种以社交为纽带的共享方式,也让科学更轻易地就触达了人心。在科学防疫的“普及”和“惠及”中,“短视频”功不可没。
抖音、快手、B站、微博等各大“短视频”平台皆增设“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”的相关专题页面,集纳最新的各方疫情数据和主流媒体及个人的防疫宣传“短视频”,为广泛的用户群体提供着及时、有效的资讯内容。
在用户最关心的资讯方面,各大平台每天稳定输出着大量优质“短视频”,如:专业人士向公众科普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首发症状和临床表现;记者连线奋战在武汉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、探访口罩生产线;千万网友“云监工”镜头下的“火神山”和“雷神山”建设现场;新闻发布会和情况通报会直播,传达来自官方的权威消息,破除谣言;基层干部社区走访,号召大家共同防疫;村长“喇叭”硬核喊话,劝告村民不聚堆、不串门;各地医疗队伍驰援武汉……显然,这是一场平台汇聚各方“短视频”力量的共同战“疫”。
防疫期间,各大平台凭借着自身下沉能力强、用户黏性高等特点,将“短视频”推到了全民关注的“峰值”,也反向借力让自身加载进了更多受众的指间。

根据《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“战疫”专题报告》相关数据显示,相比放假前(2020年1月2日-8日),春节假期期间,短视频领域,春晚叠加假期影响,快手、抖音日均用户增量均超过4000万,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占比也有所提升。

再加之,相关政策的助力,也助推着“短视频”平台进一步扎根在了防疫宣传的“第一线”。
体量轻快的“短视频”,传播广泛的网络平台,共同见证了“全民抗疫”历史维度的厚重。
防疫期间的“短视频”里从不缺平凡人的身影,在闭门不出的这些日子里,很多人通过这可视化的方式对那座英勇的城市一诉衷肠。“武汉加油”“待你樱花盛开”“欠你一碗热干面”“等你好起来,我一定去看你”……无论是手势、口述、文字或是只有一个微笑,人们通过“短视频”将爱与希望寄予了荆楚大地。
而居住在那座“封城”里的人们,更是以最真实、最炙热的情感去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滴,通过“短视频”告知各方“我的城市虽然生病了,但我依然爱她”。
30岁的林晨,是B站上的UP主。武汉“封城”之后,出于视频制作者的本能,他扛起相机、携着无人机,走在原该车水马龙,当下却空无一人的武汉街头,去记录这座城市的真实经历。他用镜头记录的武汉“封城日记”,被许多媒体转载,他发布在平台的视频的弹幕条里,满满的都是网友发送的“武汉加油”。
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呼吸科医生余昌平,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防治专家组的成员,冲在一线,不幸感染。在与病魔抗争10余天后,病情微有好转,在隔离病房内开通“快手”,通过“短视频”与外界分享患病经历,记录自己的康复过程。是医生也是感染者,但余昌平说:“别怕!”
在大家聚焦武汉的同时,各地的防疫宣传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步步推进,“高能村长喊话”“硬核条幅”“姥爷不要我了”等“短视频”作品也是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无意间,“短视频”似乎已经融进了防疫宣传的锁扣里,人们在一段段的分享里体会着情感的浓厚、爱的深沉以及希望的萌发。

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在这场突如其来且形势汹汹的疫情里,没有人能徒手旁观。
无论是主流媒体的及时新闻,还是专业博主的硬核科普;无论是网络平台的防疫号召,还是个人自媒体的动态分享……
“短视频”拉近着每个人与疫情现场的距离,它的时效、直观、交互、“接地气”的客观属性在这个特殊时期承载了每个人的祝福、关爱、感谢、敬畏的主观情感。这有“温度”的内容传播方式点燃着人们抗击疫情的热情,也摁动着全民防疫的“快捷键”。